金灿荣:为了打压中国,西方找不到理由就开始编理由

金灿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问题专家

3月8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在近两个小时的发布会中,王毅国务委员回答了来自世界各地数十家媒体超过二十个问题,内容涉及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向世界全面介绍了当前中国外交政策,释放出2019年中国外交的重要信息。
王毅国务委员回答记者提问(图片来源:东方IC)
 

过去一年的中国外交有哪些总体特征,新的一年有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应对日趋紧张的中美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有哪些进展和挑战?中欧、中俄、中日等双边关系的形势如何?我们当前应该如何诠释和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

针对以上问题,观察者网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金灿荣教授。

【采访/观察者网 戴苏越】

观察者网:金老师您好,首先能否从我国对外关系的总体层面为我们谈一谈2019我国外交工作的总体形势?

金灿荣:我国外交目前的整体基调是求稳。今年王毅国务委员第一个问题回答的是关于建国70年外交的特点,建国70周年是今年工作的重心,外交领域也不例外。中国外交的一大特点是坚持党的领导,2018年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这是我们外交工作的思想标杆,各界对此评价很高。其次是中国外交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目标,就眼前的工作来讲,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交工作要保持定力。

今年我们的主场外交和往年一样还是很重要,首先是四月底的“一带一路”峰会,这是第二次峰会,这次的特点是规格更高、规模更大,此外还有博鳌论坛和进博会。客场外交也会很重视,如在日本举办的G20峰会,很有可能在会后习主席还会访问日本。年底的APEC峰会,习主席肯定会去,东亚峰会很有可能总理要去。其他还有一些,比如上合峰会,金砖峰会等。

其次是要着力处理好大国关系。记者会上已经有一些信息出来,中欧、中俄都有具体的安排:习主席今年的首访会在欧洲,今年还会访问俄罗斯。中美没宣布什么具体的信息,但是好几个问题都是关于中美的,可见中美关系还是占了极重要的位置。然后是周边外交一如既往,中国与东盟的COC谈判可能会加速推进,中国会努力帮助巴基斯坦、印度,缓和他们的矛盾,朝鲜半岛方面中国也是一如既往地发挥积极的作用。

然后就是“一带一路”,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今天给出的一个数字比我预期得要高,就是123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签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去年是65个国家,几十个国际组织,今年的国家数增加挺多的。

再下来就宽泛一些,如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等,这些都属于多边外交。

观察者网:我们看到,中美关系依然是我们外交工作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也是目前国内乃至全世界聚焦的问题。近期的一系列事件都让我们感觉到了中美关系形势严峻且愈加复杂,您对此的解读是什么?

金灿荣:去年,中国外交遇到了挑战,这个挑战具体讲是美国开始给我们增加压力,而且推动了他的一帮“小朋友”特别是“五眼”国家一起来压制中国。

其实中国外交去年整体还可以,周边外交相当好,甚至有些学者称去年的周边外交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年”。此外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相当好,在多边国际组织的表现也相当好。而中国外交的三对大国关系:中美、中欧和中俄当中,中俄是相当稳定的,中欧有一些问题,但基本还是相当稳定的,所以去年虽然我们的外交好像山雨欲来的样子,但是你看细节就会发现,其实就只是大国关系中的美国方向出了问题。

中国大国外交中的中美关系面临严峻挑战(图片来源:东方IC)
 

那么既然现在问题的焦点在中美,当然大家就特别关注这个问题,中美关系出现问题某种意义上是必然的:首先中美两国政治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原来美国有一批人对中国是有期待的,期待中国通过市场化改革渐渐走到美国那条路上去,现在看来我们中国正在坚定走自己的道路,所以这些人就很失望。

然后就是美国政治开始走向民粹化,美国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是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特朗普现在天天讲美国优先,买美国货,雇美国人,他那边是本土主义占上风,对外界也没什么期待。而对外界有期待的自由派,或者说那些全球主义者对中国很失望,所以两国内部政治的方向是反向的。

再一个就是中国力量的崛起,虽然中国国内对中国是不是崛起的争议巨大,但国际上好像反倒是比较一致,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看得挺重的。

按照名义GDP,中国是美国的66%,实际GDP是美国的120%,制造业总产值是美国的170%,发电量是美国的170%,数字摆在那里,你也瞒不了了。

现在还是有一些学者认为我们应该韬光养晦,但是韬光养晦的前提是美国对中国比较忽视,过去美国让我们韬光养晦,其实他是主观上有点忽略我们,再加上别的事儿干扰了他,另外就是过去中国一般老百姓对韬光养晦是接受的,现在这些条件都没了,韬晦路线也就走不了了。

美国一旦重视你,以美国的情报能力是什么都瞒不住的,另外韬光养晦还需要国内民众的赞同,现在国内的民众是不干的。所以虽然某些知识精英有这个想法,但是知识精英是和现实有点脱节的,以为还可以“欺骗”美国,这个作为战略研究是绝对不可以的。战略研究有一个大忌——绝对不要以为你比对手聪明。

在这个背景之下,中美就有了结构性矛盾,不管我们的姿态如何,美国把我们当主要对手是必然要发生的。所以去年就出问题了,面对中国崛起的事实,美国人心里的感觉是震撼,而不是欢迎,他没有把中国崛起当做一个合作的机会,而是当成了挑战。

他们对中国的定位也变了,原来差不多有四十年吧,美国对我们的定位是“有缺点的伙伴”,现在美国对中国的看法是有点消极的,对我们的定位是“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

美国这个国家又是行动能力极强的国家,一旦他把你视为对手,马上就动手了。去年美国和我们打的是以贸易摩擦为总轴心的组合拳,这里面包括贸易摩擦,包括限制中国的高科技,包括一定的金融制裁,包括舆论战。由于去年贸易摩擦来得很快,面还比较大,所以导致整个中美关系就不稳定了。

比较幸运的是,中国方面还是挺冷静的。当然,涉及到中国核心利益的时候中国还是要斗一斗,所以去年在贸易摩擦的初期中国是针锋相对的,但是中国总的方针很清楚——在贸易问题上我们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同时我们要维护中美关系的大局。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见刘鹤(图片来源:东方IC)
 

所以去年一整年,中国是非常克制的。截至今天,我们中国官方从来不用“贸易战”这个词,而是用“贸易摩擦”这个词。你看美国媒体一天到晚都是“Trade War, Trade War”地喊 ,但是我们这边还是很克制的。

而且很多媒体议论过的手段我们都没有用,比如全面禁止稀土出口,用同样的金融手段对抗美国,对服务贸易进行报复,还有打击美国公司的市场份额等等,这些我们是可以选的,但是我们都没有做。中美关系稳定对我们整个外交的作用很大,所以虽然去年中美关系恶化,但由于中国的态度是相当负责任的,所以虽然贸易摩擦吵吵闹闹,但中美关系的大局去年没有破。

双方的高层保持着来往,去年12月1日,两国元首也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见了面,确定了一个90天的谈判方案,现在各方面的信息看,谈判还是很有成果的,有可能在三月末,中美会就贸易问题达成某种共识,可以对这个问题加以某种控制,这样至少让中美关系稳一稳,不至于继续下坠。

观察者网:所以可不可以理解为面对美国现在咄咄逼人的态度,我们的策略是先不求立刻分出一个胜负,或是得出一个结论,而是先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先把表面的问题缓和,然后立足长远处理两国政治方向上的分歧?

金灿荣:是的。中国在整体上比美国更重视中美关系,面对美国挑衅,我们是从大局出发保持克制的。当然有时候有些具体问题你也绕不过去,必须得认真解决,现在比较突出的是贸易摩擦,我们就要努力解决,把这一关先过去。这是中国一个总的态度。

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两国的政治正在反向而行,因此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从现在开始,中美关系是竞争面占了上风,过去四十年中美关系的总结构是既竞争又合作,但是呢,两者的比例是比较均衡的,50对50;现在开始,中美关系可能进入到一个竞争为主的阶段,未来的中美关系会是七分竞争,三分合作。

观察者网:也就是说中美关系已经基本不可能回到过去了。

金灿荣:是的,而且还要防范两个危险:一个是全面新冷战,另一个是可能在台海和南海发生的局部热战。

观察者网:您觉得热战的可能性大吗?特别是台海和南海,如果有热战发生,会是很大的事件。

金灿荣:理智上讲可能性很小,但是现在美国内部有一批人,他们身居高位,对中国敌意很重,他们是真的很想搞全面新冷战,甚至想在台海和南海挑起局部热战,这就非常危险了。

美国的媒体把这些人叫做“Deep State”——“深层国家”,他们人不多,但是身居高位且及其重要,对中国极其反感。

这肯定不符合中国利益,也不符合美国利益,更不符合世界利益。因此目前中国的对美关系一定要非常慎重,这两个危险一定要全力以赴地避免。不过就算避免了,未来中美关系的常态依然是七分竞争,三分合作。

观察者网:“一带一路”也是中国外交的一大主调,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获得了众多国家的响应。但是也有一些西方媒体执着于炒作诸如“债务陷阱”这样的话题,来“忽悠”发展中国家不要参与“一带一路”,甚至从整体上唱衰“一带一路”,您觉得这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金灿荣:“一带一路”从2013年后半年提出来到现在已经五年半了,到现在有很多实践,也有很多研究,对“一带一路”的看法也很丰富。

我自己的理解是,“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对美国回归亚洲的一个反应。2010年美国回归亚洲,把它的战略重心从欧洲移到亚洲,从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这其实是美国建国二百年来头一次全球战略重点转移,在这之前它一直是把欧洲和大西洋当做重心。然后中国就感到巨大的压力,面对压力,中国领导人并不想跟美国直接对抗,于是就往西走。因为这个压力是从海上、从中国的东边来的,所以我们就从陆上往西走。

第二,“一带一路”确实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现在积累了巨大的产能,需要找出路,找市场,否则这些产能积聚在国内就会引发经济危机,这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第三,“一带一路”客观上对减少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有很大作用。2013年提“一带一路”的时候,上海市的人均收入是贵州省的八倍,这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不公平的,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是有巨大挑战的。提出“一带一路”,对西部的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

第四,就是中国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加强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这是当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几个动因。

习主席提出这个倡议之后,很快2014年国家的三部委——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就提出了“一带一路”的白皮书(纲要),从倡议到政策,不久之后就有了行动。从那时到现在有四年了,应该讲效果比预期的要好:去年我们在沿途搞了一个调查,国有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的项目有400多个,现在出问题的有30几个;波士顿大学一个更大的项目调查,把一百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投资都算在内,一共是1400多个项目,出问题的比例并不高,大概是100个左右。总体来讲是很成功的。

由中国承担建设的埃塞俄比亚亚吉铁路建成通车(图片来源:东方IC)
 

西方现在对“一带一路”反应比较大其实正是因为我们搞得很成功,反过来如果很失败,他也就不需要来刻意唱衰了。债务陷阱这玩意儿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些国家是借了不少钱,他现在要还的都是老债,比如十年前、二十年前的,而“一带一路”我们行动起来也就是从2015年开始的,这点钱还没有到还的时候呢。西方媒体其实是在偷换概念。

然后呢,他们还说我们破坏环境,我没有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但是我参加过商务部的一些对话,其实我们国营企业对环境要求挺高的,基本上都是找国际第三方来制定环保标准,在现有条件下做得挺好的。

说我们破坏人权,也是无稽之谈。比如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开发区,我们给工人的工资是当地平均工资的五倍,那些小伙子在中国的企业里找份工作就像我们改革开放初期在外企工作,是很有面子的,找对象很容易的。

所以西方现在重视了,找不到理由就开始编理由。西方有一个优势,他们的舆论话语权很厉害,这些国家原来都是西方的殖民地,西方国家在当地有巨大的社会影响,NGO大部分都是他们资助的,再加上这些国家还有一些为反对而反对的反对党,这个问题就被炒作起来了。

另外这里还要讲一点,咱们中国开始往外走是很晚的。近代历史是从1839年虎门销烟开始的,1839-1949年我们是没有独立的外交战略的,110年的历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救亡图存。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我们第一次有了一个现代的政府可以完全掌控这个国家,然后才开始有我们的外交战略。从1949年到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中国的外交战略还是以防御为主,它的核心就是不要干涉我的内政。但是“一带一路”就是以我为主来参与全球治理,这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个平台,所以有人把“一带一路”的平台称之为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是中国近代以来主动给国际社会提供一种新的治理方案,正因为新,所以不可避免就会有一些问题。

首先是今天中国往外走,和300年前欧洲人往外走是不一样的。欧洲人是三管齐下:首是派军队去,把地盘占了再把人家打一顿;然后是商人和传教士同时去,商人是开发当地资源为他所用,传教士是送去圣经,然后用圣经告诉他们,我们打你,我们剥削你们的资源是有道理的,这是上帝的旨意。

来到美洲的殖民者和传教士(图片来源:网络)
 

咱们中国就没有这些东西,我们是单兵突进,就是纯经济合作,其他两个是没有的。当然现在时代变了,再搞那个也是不行的。从客观结构来讲,当年欧洲人往外走,条件比我们要好;从纯经济来讲,我们企业走出去也是近年的事儿,从人才培养、体制建构,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以及外部伙伴的选择都有很多需要探索的东西,这是我们今后推进“一带一路”的难点和挑战。

观察者网:距离“金特会”结束已经一周了,各方面对此的关注依然不减。对于朝美会谈,目前有没有新的消息出来?面对各方面的高度期待,中国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金灿荣:第二次“金特会”无果而终,美国的主流舆论对此的反应很有意思。建制派这两年都是骂特朗普的,结果这一次都给他鼓掌,说明美朝和解的国内政治基础是很差的。

但是对特朗普当局来讲,现在看来不希望前功尽弃,因为他改变对朝政策是去年就开始了,去年就有了一次新加坡金特会,如果现在放弃了就意味着去年他一年的外交努力都白费了。所以至少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特朗普当局表态还可以,蓬佩奥最近还讲了“渴望尽快回到谈判桌”,所以好像虽然第二次会谈无果而终,但是希望还是有的。在金特会后第三天,朝中社的评论对金特会也还是肯定的。

中国方面希望他们能够排除困难,继续往前走,但是能不能做到不好说。因为好像负面新闻已经开始出来了,美国报道朝鲜好像已经开始搞新的导弹发射场,朝中社又有一个新闻,说美国要主动打破僵局,否则朝鲜会有新的选择。

总之在第二次金特会无果而终之后美朝关系何去何从,半岛局势走向何方,现在还很不确定,这个时候咱们中国出来说说话,希望双方有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要想着一蹴而就,这个话应该来讲态度是对的,但是他们能不能听进去,我们不知道。

观察者网:今年年初,中日关系持续释放积极信号,您认为今年双方的关系是否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向好?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金灿荣:中日关系从去年开始有明显的改进,今年如果像大家期待的那样,习主席在大阪的G20会之后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中日关系向好的势头就会进一步加强。从结构上讲,中日关系向好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有两大原因:

一个是中国对日本的态度明显在改善。去年开始中美关系不太好,所以中国更加重视周边,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周边国家之一,所以我们对他要更加重视一些。

然后日本现在看来有点要摆脱美国走自己的路。有几个例子,比如说在美国退出TPP后,日本就搞了一个CPTPP自任群主,后来又跟欧洲搞了自贸区,这个应该是对中日关系是一个利好,去年已经有所好转,今年应该更加好转。从结构上看,这个好转还不是短期的,是长期的。

2019年新年伊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首次用中文给中国民众百年(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另外再补充一个观点,现在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变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日本有一段时间特别不能接受中国崛起,把一百年他的工业化领先说成了他文明的领先,说成了日本人比中国人强,现在随着中国的工业化成功,日本的优越感的根基没有了,经过这几年的磨合,他应该知道了日本的优势是可以弥补的——只要中国人真地学习,赶上日本就是个早晚问题,不是可能性的问题。我想日本这几年主流社会渐渐接受中国崛起了,这也是中日关系好转的一个原因。

观察者网:最后一个问题,从去年到今年,“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在公众视野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春节档大热的《流浪地球》也反映了中国人心中那种对“命运共同体”平等团结、共渡难关的展望。您对于这样一个概念有什么样的期待,近几年我们会为这个倡议做哪些实际的工作?

金灿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本身非常好,特别是在现在世界越来越碎片化的情况下,它的针对性就更重要了。

美国原来是很宽容的一个国家,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自己也是在开放贸易方面做得挺好的;现在美国变得越来越“自私”:搞单边主义、美国优先,这就带了一个不好的头,在这个情况之下中国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是有针对性的,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呢,命运共同体这个词比较模糊,怎么给它定义好,需要我们学界多做努力,另外关键是实践,要把这个理念变成一个很丰富的实践。应习主席提出这个概念以后,国际社会很重视,也有期待,但是无论我们是在理论解释还是在实践上现在还没有充分发挥这个概念应有的作用。我们学界还有行政部门,还有其他实践者比如说非政府组织、公司,怎么把这个概念变成具体的政策需要一点时间,需要大量的努力。

观察者网也希望这个倡议能和“一带一路”一样早日结出硕果。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为读者带来精彩解读!

【本文来自观察者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灿荣粉丝网 » 金灿荣:为了打压中国,西方找不到理由就开始编理由

赞 (0)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